第243章_如果这是宋史
新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243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43章

  萧瑟的寒风里他突然听到一个扫地的老兵叹了口气。

  “唉,可惜了刘太尉!”

  赵祯悚然警觉,马上问,你在说什么?

  老兵回答,官家不知道吗?刘平太尉和五六员大将在西北被杀了。

  赵祯大惊失色,问他哪里得来的消息。老兵解开衣襟,拿出了一封家信:“臣得信说延州西虎翼一营士兵全军覆没,臣的女婿也阵亡了。”

  赵祯登时呆了,战争爆发,他还矇在鼓里!那位老兵见他容颜惨淡,不由得劝了一句:“望圣上宽虑。”话一出口,赵祯悲愤交集,厉声喝道:“事至如此,犹言宽虑,你是个忍人吗?”说罢转身进殿,立即派人清查原委。

  第二天范雍的战报就到了,赵祯的反应是马上派兵包围刘平家,全家老小不准漏网一个。因为范雍说了,刘平战败,丧师辱国,同时还有在战场上苦战,侥幸活命的黄德和证实,刘平投降了西夏,在阵前叛变,才导致的大败!

  赵祯气昏了,这真是好臣子,好将军,以前说的那些漂亮话,居然临阵投敌!没说的,杀他全家。

  但很快赵祯就平静了下来,这是血统的原因。自赵光义到赵恒再到赵祯这一支赵宋皇帝都有个相似之处,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,可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突然冷静。

  所以才能在远征燕云、雍熙北伐、澶渊之盟这样的空前危机下转危为安,赵祯也是如此,他延续了这一特性。而不像之后这一血脉断绝,他没有儿子,被迫传位侄儿后产生的恶果。那一条血脉上的人,可真的是各有各的乖张!

  这时赵祯突然冷静,他派出了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去延州实地调查情况,把事儿给我查清楚。结果真相大白,黄德和这人真的是太绝妙了。那天他逃跑时无比坚决,刘平的儿子追上去抓着他的马轡苦苦哀求:“当勒兵还,并力拒贼,奈何先引去!”可这位老兄理都没理,一路狂奔,直接跑到了甘泉才停脚。

  而且消息无比的灵通,比皇帝都先知道了战况,立即决定反咬一口。这是什么样的勇气,又是个怎样的败类!赵祯很惭愧,他收回了包围刘平家的兵,为刘平、石元孙、郭遵、王信等人追功记赏,郭遵的四个儿子他都一一重新起名。至于黄德和,拉出去,但没砍头,下刀的部位低了点。

  腰斩!

  杀人之后,赵祯下令全面反省这次失败,先清查一切责任人,该处分的都处分;再全国动员,向西北增兵、派粮,更重要的是全体官员海选,把最优秀的都派到大西北去;再改革全套宰执班子,一切以战争为核心,必须得能战的、敢战的,有战斗欲望的才能升职。

  最后一条,把前些天颁布的不许越职言事的牌子扔了,谁有话都可以讲,无论是哪位大臣,甚至是皇帝本人也必须得听。真正的言者无罪,放胆说话。

  综上所述,赵祯己经动员了能动的全部力量,具体的细节下面再谈,现在要强调的是这些命令都发下去两三个月之后赵祯的心情——他超级愤怒,比刚刚得到三川口大败时还要愤怒!

  如此泱泱大国,号称精英无数、钱粮无边、禁军百万,居然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战争方案,这是怎么搞的?!当然,这时他不会有答案,因为他真的不清楚。事实上他不是在与李元昊做战,他想要外战胜利,就必须得先有胆量去打败自己的祖先。

  祖先的事先放一下,这事他要到四年之后才会瞬间顿悟,豁然开朗。

  先说这两三个月里的细节。处罚方面,首当其冲的是范雍,鄜延路出事,他这个大主管罪责难逃。荐于他紧密默契地配合了李元昊,把宋朝的军队耍得团团转,造成了巨大的损失,可是又保住了延州城的份上。把他迁到安州去,头衔是户部侍郎,从此离战场远远的,千万别再添乱。

  处罚真是很轻,想想刘平、石元孙是怎么战斗的,这位颠三倒四的老夫子照样当官,而且从此远离战场,可真是恨得人手心发痒。可要公平地说,范雍没有坏心,他只是笨,本就是战场外的文人,与其说他是在战争中犯罪,倒不如说当初派他上战场的人早己犯罪。

  但总不能把中书省政事堂,甚至皇上本人都拉出去砍头吧,于是不了了之。

  接下来的就是抓狂时刻,几乎每分每秒每件事都成了辩论赛场,这时的宋朝真是人才暴棚,每个人都想说话,偏偏谁都有权说话……这真是怎一个癫狂了得。

  先说增兵、派粮,这是打仗的最根本要素,尤其是西北战场上刚刚以1万敌15万,全军覆没,本来是毫无争议的事吧?不,面对新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的增兵要求,朝中的大臣们超级有才,他们翻了一下历代史书,然后告诉夏竦,同样也转送皇上过目。说增兵门都没有,史书上说了,当年汉将霍去病曾经以轻骑800,脱离大将军卫青的主力部队远达数百里,把匈奴人砍得人仰马翻。

  然后又以一万人过乌盭、经速濮、涉狐奴、途经五王国,杀过焉支山千余里,杀折兰王、庐侯王,抓获昆王子,收休屠祭天金人,封狼居胥,这一连串的壮举不也都做出来了吗?

  还有唐代的李靖,只以三千骑兵破突厥,再以一万骑兵至阴山,杀千余敌兵,俘虏异族男女十余万,擒获颉利可汗,问一下夏大人,为什么你就做不到?

  夏大人气得手脚发麻。拜托,我就不是正牌的进士出身,可我也认得字,读过史书,霍去病、李靖……搜遍华夏5000年,一共才只有那么几个这样反常的异类,你们以为在宋朝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抓出一大把,里面就包括我夏竦?

  夏竦马上反击,说秦时名将王翦南取荆楚,要精兵60万,韩信北征燕赵,也要请兵过三万,还有符坚的淝水之战、曹操的赤壁之战,都有数十万精兵,还都打输了,这些你们怎么不说?我一定要增兵,不增就换人,换你们来西北打仗,看你们怎么以一敌万!

  赵祯坐在龙椅只觉得一阵阵的头晕,辩论赛开始了,可他不是什么评委,这是在议论怎么保全他的家当。这群混帐,居然在给我讲古书!咬咬牙,忍住火,他下令所有人闭嘴,向西北增兵20万,平均分配给鄜延、环庆等四路。再征集天下粮草向西北运送。于是钱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。

  司农寺先拿出常平钱100万贯,他再动用皇宫中的内藏库、左藏库,分四次一共支出300万贯,这些只是开战前的预支军费。

  但这只是开头,有兵有粮,重要的还要有领导人。陕西那边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夏竦,其他的人从哪儿找?环顾四周,赵祯发现了个超级绝望的现实。从澶渊之盟往后到现在,过去34年了,宋朝的现状是他没打过仗,他妈妈也没打过仗,他的臣子们也都没打过仗!

  那么让谁去呢?没头绪不要紧,从宏观上讲有两种选择——1,用武将。比如当年的潘美,在征南汉之前也没有军功。曹彬在打南唐之前也默默无闻,这都是例子。但有一点,这么做全体文官集团就会恐慌,小心官、场、震、动,宋朝的军政命脉早就掌握在文官手里了,这么搞会出大事。何况他本人也只认得文官,武将比如刘平,他都从来没亲眼见过……

  2,就是用文官。没打过仗就得选那些想去打仗,不怕打仗的。这是当年唯一的用人标准。结果韩琦、范仲淹、庞籍、尹洙等人入选。这就是这些名传千古的贤臣们发家的起步,说是偶然也是必然,宋朝成群的武将只能靠边站,成片跟蚂蚁一样多的文官们都只能吃干饭,就这几个有胆子,不是说会打,至少敢去打。

  至于说把握,那就惨了点,说得好听,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,说难听点,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,把战争当游戏!并且是展示自己的勇气、脾气的舞台,尽情表演,不计损伤的游戏!

  一声令下,就要各奔前程,但是别忙,最重要的人还没出场。国家最重要的中枢部门东府中书省的主人还没到位。

  张士逊必须得退休了,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的表现比老人帮们更差劲。老人帮除了自私、贪婪、脾气大点之外,对国家的实体损伤有限。可张士逊料敌不准,过份骄傲,把吴育这样的冷静派叫疯子,就是在他的领导下,朝廷拒不向西北增兵,逼得宋朝两位军区副总司令出战居然只带出去可怜巴巴的一万多人。

  该死的,弄得跟在境外作战一样的狼狈不堪!

  那么要换谁呢?局势要求必须摒弃所有偏见,选出来一个能力最强,对目前危局最有把握扭转的人。谁?大家一致认定——王曾。

  但很可惜,他己经死了。

  王曾死于宋宝元元年,公元1038年的冬天,也就是一年前。死时就像寇准当年那样的灵异,某天凌晨时分,突然间天上一颗大星陨落,就坠落在他的寝室外不远。他的家人吓坏了,急忙禀告他。这时王曾己经卧床不起了,他淡然一笑:“后一月当知。”

  一个月之后,王曾故去。时年61岁。国家追封他为侍中,谥号为“文正”。这是很高的代遇了,但对王曾来说,仍然不够。王曾一生走在两个极端里。一方面功名富贵达于顶点,国家首相、枢密等要职随手可得,一方面却自奉极简,吃的穿的比老百姓强不到哪儿去,请客送礼等官场恶习更别想跟他粘边。

  他老朋友的儿子来看他,饭后他送的礼物很风雅,是几轴简纸。世侄很高兴,宰相大人的墨宝啊,可是打开一看,字是好字,纸却是别人写给王曾的旧信纸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bqg9.cc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xbqg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