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3章_如果这是宋史
新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593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93章

  说装备,南宋军队的装备像春天里的花园啊,色彩缤纷种类多样,数不胜数,有着各方面的想不到。账单上写的每一项都会让皇帝抓狂。

  汉人的军队例来都由国家来武装,不像游牧民族那样,战马刀枪弓箭盔甲,甚至粮食全都自备。这是数字恐怖的支出,单说盔甲,这一项就足够让人崩溃了。

  宋制标准铠甲披户护臂要504片甲叶,每叶重2钱6分;甲身用330叶,每叶重4钱7分;战裙用679叶,叶重4钱2分;头铠主体重2斤12两,头铠护甲用310叶,叶重2.钱5分;全身共用甲叶1825片,另有串线重5斤12两5钱1分。

  这是多么精细的工艺,之后的制作基数是30万套以上……这还只是盔甲一项而已,配上刀枪,尤其是弓箭,得是什么数字呢?

  都有记载。

  一把战刀是3300钱;一把手弓2700钱;一支手箭74钱;一支弩箭65钱;一只战鼓6500钱;一副军帐69800钱;一副铠甲40100钱;一副挡胸17300钱。

  这些的基数要远远大于30万,以弓为例,通常是赶制100万张。

  要让万病丛生,刚刚死里逃生的帝国迅速运转起来,服从刚基登的儿皇帝支持北伐,这个命题不大好做。为了成功,赵眘决定从各方面着手。

  先竖立偶像。

  当年绍兴北伐时的名将只剩下了吴璘与张浚。吴璘……先算了吧,那么只有张浚,立即荣耀他。张浚被请入临安,除枢密使外,还加封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,统领两淮前线诸路军马。这满足了张浚的平生愿望,他当年不惜搞出淮西军变来,都要夺得的全面指挥权终于到手了。

  赵眘还破格加封张浚为少傅,进封魏国公。

  这相当于提前给出死后追封了。宋朝有制度,除皇室成员外,外姓大臣只有位列使相以上,才能进封国公,且只能以小国、次国、大国的顺序次递进封。张浚在绍兴时期解职削爵前是右相、和国公,属最初一级的小国,而魏国公是顶级的大国爵。

  未有尺寸之功,先官升两级。

  这还不够,对张浚的支持必须得体现在政策上。作为新上任的儿皇帝,赵眘非常清楚这个国家是谁的,于是他去找爹。

  赵构。

  构现在每天在望仙桥优悠岁月,已经修炼到了八爪大章鱼的境界。他坐在屋子里逍遥,触角牢牢地吸附在帝国的每个角落里,时刻监管全局。

  眘得不到他的支持,一切名不正言不顺,并且不孝顺。话说每个月总有几天,眘要去看他爹,最近他去时总会情绪激昂,神情奋锐,对爹讲帝国最新的可喜变化。而爹的反应是淡淡的,仿佛不关心,仿佛很放权,仿佛退居二线。

  眘不甘心,终于某天下定了决心跟爹讲,俺要北伐!俺是说最近、立即北伐!却不料爹突然间勃然作色,清晰地对他讲——“大哥,待老夫百年后汝再行此事。”

  除非我死了,不然你别想挑事,搞什么北伐!

  当天赵眘神情恍惚地出了德寿宫,一路上他想了很多,北伐是不讨喜的,做下去很可能会导致皇位不稳,至少也会被人骂不孝顺……可是不做呢?之前35年间凝结了宋朝皇室数不清的屈辱,甚至是开汉文明有史以来最大的屈辱,任何一个稍有血性的人都无法忍受,何况是他赵眘!

  赵眘有着巨大的荣誉感,这种感觉很可能来自他的血统,那源自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骄傲的血脉。但也很可能是他天生的独有个性,两宋18位皇帝里,唯他骄傲到了敏感的地步。

  为了尊严,他能去做任何事。

  这时他思前想后,决定不顾一切推行北伐,而这就得更加强硬地支持张浚。从这时起,赵眘坚定地站在了张浚的身后,他先是写了一篇《圣主得贤臣颂》送给张浚,给张浚定性。接着在皇宫深处的内祠中立下了张浚的生辰牌位,每次宣诏张浚议事前,先要到祠堂里恭敬参拜一番,才会召张浚入宫。

  这叫“示以不敢面诘”。

  这是恒古未有之礼遇。

  传到了外界,说什么的都有。有赞叹赵眘不愧厚德载物如大地,于国难当头时,能比当年周文王礼遇姜子牙做得更到位。很显然,宋朝必将因此中兴;有的摇头哀叹,这都是什么事啊,张浚何许人,有过啥建树,难道是富平之败、淮西军变吗?

  凭这些都能成中兴之贤臣,受不世之礼遇……这皇帝傻到底了。

  传到了赵构的耳朵里,当爹的心里一哆嗦,这是真要重用张浚啊,为了他自己最后这段生命的舒服着想,是必须得做点什么了。

  先是制造舆论,平缓矛盾。赵构很清醒政治斗争有时像儿女们的婚事,父母越是反对,越是压迫,越能逼着俩孩子走到了一起。如果和缓些,还有可能让双方互相看到各自的缺点,从而散了。

  赵构决定不逼着张浚。

  他找来张浚的儿子张栻,动情地追忆了和张浚几十年间结下的“深厚”友谊。孩子,你父亲最近如何,吃得怎样,脸色好吗?你妈妈呢……哦,她去世了。真遗憾,时间过得太快了,当年你父亲再婚时还曾经找我咨询意见,转眼你都这么大了。回去带话给你父亲,我很想他!

  ——“……朕与卿父,义则君臣,情同骨肉。卿行奏来,有香茶与卿父为信。”

  这次会见之后,外界一片哗然,严重怀疑当年淮西军变张浚下台后,赵构的那句“宁至覆国,不用此人”誓言的真实性。

  赵眘非常兴奋,这在他来看是重大转机,他爹开始支持,开始给政策了。在又一次的见爹日时,赵眘以张浚为话题,展开了新一轮的北伐建议。他以为一定可以和爹产生共鸣,由认同张浚开始,转入认同北伐。却不料这一次爹的话是这样的。

  ——儿子你要长点心,认真仔细地观察臣子做事。比如张浚,他常备一个记事本,凡有士大夫拜见他,都会记在本子上,私下许诺以后予以举荐。到了军队里,他又拿国家的金银财宝分给手下士卒,以笼络人心。不知官职是谁的,金银又是谁的!

  其徒有虚名,唯好以国家名器为人情尔!

  赵眘愕然。

  前后的反差太大了,赵构先是肯定了与张浚的交情,又鄙视了张浚的工作方式。这说明了什么?是先扬后抑,比较常见的政治手段,还是说这是在就事论事,对事不对人?

  难道张浚真的是言过其实,表清里浊的两面派?

  一颗有毒的种子顺利地在赵眘的心里生根发芽,他不由自主地顺着这个思路想了下去。这不怪他,他受过专业的政治培训,这些都是本能反应。

  之后他迷惑、思考、分析,终于下了结论。赵构不北伐,他想北伐,张浚三十年如一日倡导、计划着北伐。有这个定式在就足够了。

  可那颗种子只要种下,就再也没法彻底拔出来。

  赵眘找爹要政策的事泡汤了,很郁闷,但在计划中。他振作起精神想别的渠道继续往高里抬张浚,为北伐树大旗造影响。

  他决定从大臣们中找帮手,第一人选理所当然是他最亲近最信任最习惯的帝师,史浩。顺便说一句,这位史老师是非常坚挺的存在,之前一记昏招让国家失地16州,损兵近3万,仍然没有断送官场仕途,甚至连降级的处分都没有。

  连失去皇帝信任的危机都不存在。

  这时赵眘非常渴望老师的共鸣,可老师偏偏还是满拧。史浩明确表态,他一如既往地不支持北伐,并且严正告诫学生你被别有用心的人骗了。至于是怎么被骗的,老师给你现场示范。

  史浩要求和张浚进行廷辨,在金殿上,在皇帝、文武百官面前把事情说清楚。

  张浚不得不应战,这也算是他的诉职吧,毕竟他想北伐,是举国之力每个官员都得配合才成。于是他从江淮前线赶回了临安,他满心希望能把这次的廷辩变成一个积极的誓师大会,把敌对派、骑墙派都争取过来,甚至变成他的手下,一起为北伐努力。

  这件事再次证明了张浚是位乐观主义战士。他在每次的斗争来临前都信心满满,是强敌的,他轻视;是战斗的,他觉得是游戏。

  比如这次。

  史浩是个官场新丁,新皇登基前只是教育系统里的官儿,履历表是温州教授、太学正、国子博士,这和张浚怎么比,张浚在靖康之变前的开封城里都比这些头衔大得多。

  所以张浚不以为这是场战斗,他很轻松地走上朝堂,就差点当面问下皇帝你今天到内祠里参拜过我的生辰牌位了吗?转而再问下史浩,皇帝都这样,你是不是也应该有点表示?你想随便就和我说话吗?他是昂扬的、正义的、神一般的,史浩也认可了这一点,于是他得以先开口,论述他的北伐大计。

  张浚说,皇帝应该下诏亲征,第一阶段先到建康……

  史浩反对。

  史老师问,皇帝去建康是以什么名义?是亲征,那么率先挑起战端,于仁不寓;如果是以巡边的名义,那么花费是多少你知道吗?完颜亮南侵时太上皇亲征,沿途各州县耗费的巨资不算,光是朝廷内库支付就达到了1400万贯,现在朝廷是不是还能支出这些,你自己去查账本;当然,你可以直接提议把都城迁往建康,那样花费可以打进正常开销里,毕竟朝廷在哪儿都花那些钱。可是建康没有皇宫,怎样安置皇帝?皇帝可以将就,怎样安置太上皇?如果皇帝单独亲征,那么禁军必将分成两部,一部留临安保卫德寿宫,一部去前线,这样单薄的兵力,万一金军突袭,你怎样保证皇帝的安全?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bqg9.cc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xbqg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